2012年5月1日

微小說 (2)


去年四月在這寫了篇「微小說」的文章,點閱人數較我預期還多,然後看著微小說在中文世界成為顯學,競賽如雨後春筍,接棒而來;想來也不意外,畢竟漢字文學原就有精簡敘事傳統,輕潔雋永,自是所長。

( 今年初台灣翻譯的阿根廷微小說作家 Ana Maria Shua 作品 )


( 這個月的《數位時代》封面故事 )


然後三月底《經濟學人》雜誌 (The Economist) 終於注意到這趨勢了,文章「哪種語言最適合微網誌 ? 」(Which tongues work best for microblogs ?),討論語言與微網誌關聯。


此文開頭寫 "This 78-character tweet in English would be only 24 characters long in Chinese",復附上中文「這條七十八個字的英語推如果寫成中文只有二十四個字」,示範中文之簡潔。不過這裡有個小問題,中文每字其實要佔 2 bytes,因此這句中文其實佔了 48 bytes,只比英文的 78 bytes 少了些;還有,《經濟學人》可能不暸解中文能多簡潔,若是「此七十八字英語推於中文僅十五字」,又少了九個字。


這文很短,試翻譯如下 :

對有 140 字發文限制的微網誌而言,中文可能是最理想語言,雖然在中國,用戶高達 1 億 4 千萬人的知名微網誌 Twitter 仍被封鎖,但其本土變種—新浪微博,至今也有了 2 億 5 千萬用戶。印第安那大學專研社群媒體的唐碩 ( 譯音 ) 即表示,中文的簡潔使多數欲表達之訊息都不至超過此上限。

日文亦是十分精簡語言,對俳句愛好者而言,17 字短歌也可輕易發表至 Twitter 上 ( 譯註 : 俳句由 5, 7, 5 三句詩組成,共 17 字 )。至於韓文與阿拉伯文,雖表達時所需字數較多,但韓文使用者已習慣在 Twitter 發文時刪除某些音節,阿拉伯文使用者則刪去母音以縮短文句,當然,阿拉伯的 Twitter 使用者之所以激增,主要來自中東革命而非語言因素。據巴黎專門分析社群媒體趨勢的 Semiocast 公司表示,目前阿拉伯文已是 Twitter 上第八大語言,平均每天都有 2 百萬則新推文。


相較前述幾種語言,羅曼語系的文句就囉唆了些,在 Twitter 中,使用頻率僅次英文的兩種歐洲語言—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都有它們精簡字數的技巧;例如,巴西人 ( 譯註 : 使用葡萄牙文 ) 常以 "abs" 代表 "abraços" (擁抱),以 "bjs" 代表 "beijos" (親吻),西班牙文使用者則省去人稱代名詞,直接以動詞 "voy" 取代完整的 "I go" (英文)。相較下,非正式的英語用法在網路上更顯便捷,既不需人稱代名詞,也無繁瑣口音問題,更有發展完備的縮寫文化。葉門政府發言人,本身也常以英語及阿拉伯語推文的 Mohammed al-Basha 即表示,英語的縮寫用法是其他語言比不上的,如用 DoD 代表國防部 (Department of Defense) 等。


隨著 Twitter 全球用戶快速成長,英語推文比例已從 2009 年的三分之二降至目前的 39 %,但對通曉多國語言的使用者而言,英語仍是其最愛語言,畢竟最為普及,阿拉伯之春時,許多阿拉伯革命青年便借助自動翻譯軟體,將他們的 Twitter 訊息轉成英文以傳播給大眾。近來阿拉伯語、波斯語 (Farsi)、烏爾都語 (Urdu) ( 譯註 : 巴基斯坦國語 ) 使用者也開始用英語來逃避網路審查,因他們無法使用 Twitter 的標籤符號 (在文字前標示 # 以代表推文標題);近來中國新浪微博使用者亦常用英文字 "Bo" 代表「薄熙來」,以規避微博上封鎖的中文關鍵字 ( 譯註 : 經濟學人太小看中文使用者了,微博上薄熙來的代號還有「西紅柿」、「水果他爸」等,支持薄的政法委周永康代號則是「康師傅」)。


英語的普及與彈性雖可能在網路上強化其霸權,但 Twitter 亦有助於小眾且掙扎中的弱勢語言,如巴斯克語 (Basque) 和蓋爾語 (Gaelic) 的 Twitter 使用者便可藉此與遠方同語言網友交流 ( 譯註 : 巴斯克語是西班牙東北自治區語言,蓋爾語為愛爾蘭使用語言 )。聖路易大學密蘇里分校教授 Kevin Scannell 已在 Twitter 上發現 500 種語言,並架設網頁針對少見的土著語言追蹤 ( 譯註 : 網站於此 ),他發現,被認為世上僅存三個使用者的澳洲土著語 Gamilaraay,其中就有一人會在 Twitter 發文 ( 譯註 : 那他是要發給誰看 ),可見微網誌將有助語言復興。

《The Economist》 2012.3.31.



經濟學人的附圖顯示各語言差異,若以 1000 字的英語為基準,西班牙文需 1400 字才能表達,中文僅需 300 字。


對不懂中文的西方讀者而言,讀完此文大概要覺得漢字不可思議,但這比劃有些不公平,就拼音文字而言,一個 word 有好幾個 character,微網誌上限是 140 個 character,但漢字不是拼音文字,每個 word 就是 character,要論用字精簡,真的非印歐語系所能比擬。


其實英語在印歐語系裡已是出名簡潔,不然也不會成為易學語言,反觀英語兩個近親,德語和荷蘭語,要寫微小說真難如登天。以 "Mother Tongue" (布萊森之英語簡史) 這書所舉例子來看,喜歡用複合字的德語,「商業信託公司」全名應是 Wirtschaststreuhandgesellschaft,「聯邦鐵路局員工的寡婦」則是 Bundesbahnangestelltenwitwe,還有「有關戰敗賠款的法律」,Kriegsgefangenenentschädigungsgesetz,一個比一個長 (其實德文只是喜歡把字組合成一個單字,前面幾個詞用英文分開來敘述並沒比較短)。


同理,荷蘭公司的名字都很長,最極端例子是「Douwe Egberts 皇家菸草咖啡烘培茶葉交易公司」,全名是 Douwe Egberts Koninklijke Tabaksfabriek-Koffiebranderijen-Theehandal Naamloze Vennootschap,共 83 個字,據說這家公司的名片是折疊式的,為了顯示公司全名。(我不敢保證把全名打對了,請參閱原書 "Mother Tongue"...)


( 我的個人體驗,在德國,受款者開收據時為避免阿拉伯數字筆劃不清,會如中文正楷般以德文字母書寫收受款項,曾遇過大筆且非十倍數金額,對方寫德文數字寫到收據不夠寫了,讓我感到很抱歉啊… )


至少,《經濟學人》的分析提供一個立據,「微小說」(Flash Fiction) 這字雖源起西方,但漢文字頗有發揚光大之勢,未來微小說可能不再是戲謔與機鋒鬥巧之作,而是需認真琢磨的文體;像是馬克吐溫的著名軼事,編輯請他於兩天內趕稿,補上雜誌開天窗的最後兩頁,大文豪說,兩天我只能趕三十頁,寫兩頁,老子得花三十天 (No can do 2 pages two days. Can do 30 pages 2 days. Need 30 days to do 2 pages)。


還有許多崇尚簡潔的智句,例如 ;

簡約是最高層次的複雜
(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

-- 達文西


精簡是智慧的靈魂
(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

--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


少即是多
( Less is more )

-- 德國建築師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介紹些華文微小說發展現況,台灣大哥大的 myfone 簡訊文學獎,已辦了六屆。

(去年得獎作品)


三采文化配合新書出版舉辦的微小說大賽,已揭曉。


2010 年始,大陸開始舉辦新浪微博微小說大賽,第一屆有 23 萬篇報名,第二屆激增至 150 萬篇。(按此成長速度到後年就要破億了)

(得獎作品)


也可以看溫瑞安相隔 15 年發表的武俠小說《俠道相逢》,採微小說連載,每篇約 150 字。


我喜歡溫瑞安接受《數位時代》訪問時的譬喻,「寫長篇我用的是放大鏡,有時要鉅細靡遺。寫微小說是按快門,那一剎那便是永恆」。


這是《俠道相逢》的第一集 :

「京城出現一位高手,武功絕頂,氣勢逼人,出手怪異,殺氣淩人。有高手去挑戰他,非死即傷,無一不敗。之後多人去圍剿他,但其人不中招猶可,一旦負傷,反撲更盛百倍,殺勢更厲無匹。有人奔走求詢諸葛先生。諸葛說:來人若非殺將沈虎禪,就是狂人關七,你們招惹這號猛人作甚?詢者反問:會不會是你門下名捕冷血?」



共 146 字,要不要試試翻成英文有多長 ?



延伸閱讀 :

微小說 (1)
語言二三事 (1)
語言二三事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