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9日

語言二三事 (2)


為尋找人類最早語言,有許多荒謬歷史,西元前七世紀,埃及法老王 Psamtik 曾把兩位新生兒關進牧羊人草棚,限制他們與任何語言接觸,他認為嬰兒發出的第一個字,就是人類最早語言,兩年後,嬰兒發出 "Bekos",音近腓尼基語 (Phrygian) 的 "麵包",遂被埃及人當成最早語言。

後來,蘇格蘭王 James 四世進行相同實驗,結果蘇格蘭嬰兒發出的卻像希伯來語;神聖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二世找更多新生兒重複相同實驗,卻因實驗環境太糟,嬰兒還沒發出聲音就死了,腓特烈二世自己會七種語言,竟相信這種不科學推論。

(腓特烈二世)


較可信說法,是今日德國杜塞多夫一帶發現的尼安德塔人,考古研究顯示,至少十萬年前,尼安德塔人就可協力製作器具、具宗教儀式、為死者立碑、照顧年邁親人等,顯然有溝通媒介,可能是人類最早語言。

(尼安德塔人)


這其實是史前時代的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類,沒有任何聯繫,卻在同一時間突然發展出語言能力,這成就也讓七個相互隔絕的文明,幾乎同時地發展出農業。

數萬年後,根據美國 "語言大全" (Ethnologue) 最新統計,全球已有 7358 種語言,此書從 1951 至 2009 年出了 16 版,較諸第一版的 40 種語言、1969 年版的 4493 種、1992 版的 6528 種、2005 版的 6912 種,足見語言增長之速。


不過,語言的數字並無意義,依 "A History of Language" (語言的歷史) 這書說法,目前還有人說的語言最多僅 4000 種,且 80 % 都有消失危機,另本 "Mother Tongue" (布萊森之英語簡史) 則認為只有 2700 種;隨著全球化,語言學家預測,到 22 世紀還有人說的語言可能不到 1000 種。

(世界語言地圖)


大多數語言的滅絕,其實是自願或 "不情願地渴望" (reluctantly desired),弱勢語言與強勢文明接觸後,為取得更好經濟生活與保障,往往自願轉用強勢新語言,和先進文明接軌;事實上,致力挽救弱勢語言的外國語言學家,往往比使用該語言的族群還熱衷。

歷史顯示,當一種語言的使用人數少於兩萬人,除非這族群在地緣上被完全隔絕,否則很難避免語言滅亡;另一歷史明証是,語言一旦死亡,就不可能復活了。

(語言瀕危程度圖)


一個有名例子是高加索的 Oubykh 語,今日烏克蘭南部曾有五萬人使用,這語言有 82 個子音、3 個母音,極度複雜,到 1984 年,全世界僅剩一位 82 歲的人通曉此語,今日已滅絕。

依 "Ethonologue" 報載,目前全球最少人使用的語言可能是非洲查德的 Bernde 語,僅 2000 人使用。

(查德)


"Ethonologue" 還提供許多數字,全球語言最複雜的地方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共 820 種,種族複雜的印尼也有 742 種之多,奈及利亞以 516 種居第三,中國則有 241 種,排第九;海地可能是語言最單純國家,只有兩種語言。

(海地總統府)


以人口數區分,以中文為母語的人超過 12 億,居世界首位,其次是西班牙語,第三才是英語,第四為阿拉伯語。不過,母語人數不是重點,國家數也非重點,法文在 27 國被列為母語,但只代表二戰前法國在非洲殖民地很多,西班牙文也在 20 國被列母語,但也僅代表中南美洲的新興獨立國很多。


只有 3 億 2800 萬人把英語當成母語,遠比想像為少,這不能代表英語影響力,據語言學家 Braj Kachru 分類,英語使用人口可用三環同心圓表示,最內圈是母語國家,約 3 億 2800 萬人,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等;第二圈是雖有其他語言,但亦把英語當成官方或第二語言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坦尚尼亞、迦納、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五十國,這些國家有約 3 億 5000 萬人具英語母語者能力,對印度、奈及利亞、馬來西亞等國而言,使用英語只因國內方言實在太多,需一中立外來語;最外圈則是積極學英語的國家,包括多數歐洲國家、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很難估算這圈有多少人具流利英語,這牽涉各國英語教育,不過可確知的,對北歐、荷蘭等歐洲國家而言,英語已是與母語並用之語言。


根據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英語帝國) 這書估算,目前全球可能有 15 億具基本英語能力的人,約佔地球 1/4 人口,且數字還在上升中,盧安達已把英語改成官方語言,曾是法國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及越南,也把第一外語從法語改為英語;更不說正在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尼等各學校努力背誦英文的廣大年輕人。


今日網路上資訊有 80 % 以英文書寫,某種程度確保了英語的霸權,其他數據還包括,全球 168 個國家的航空公司,有 157 個將英語訂為國際航線語言;目前全球 1 萬 2500 個國際組織,有 85 % 以英語為官方語,包括東南亞國協、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石油輸出國、歐洲自由貿易組織等,且更有 1/3 以英語為唯一語言。


英語普及其實對翻譯幫助很大,歐盟剛成立時有 15 會員國,共 105 種語言翻譯配對,要找到這麼多樣的口譯專家是不可能的,口譯學裡的接力傳譯 (Relay) 是個作法,但接力也不能太長,如果丹麥語翻成希臘語、希臘語翻成德語、德語再翻成立陶宛語,那立陶宛人永遠只能聽到十分鐘前的發言,有英語當通用的中繼語言,接力傳譯只需一次即可。

目前歐盟內每三位雇員就有一位與翻譯業務相關,更有 1/3 的行政支出用來支付口譯與翻譯者薪水,而且,每加入一新會員國,翻譯成本便再呈倍數上升,要不是英語,這筆開銷還要更高。


最樂觀的英語系語言學家預測,到 24 世紀全球僅剩兩種語言,英語和英語世界的手語;比較務實的預測應是如此,三百年後可能只剩英語、中文、西班牙文被廣泛學習,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等則因文化與經濟利益,繼續在特定區域被使用,拉丁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也不會消失,會因宗教而被保存。


語言的普及與存廢其實是矛盾的,印度常有支持印度語的反英語遊行,為達國際宣傳效果,很多抗議標語都以英語書寫,例如 "Death to English" (英語去死 !)。

但,英語不一定會維持大一統地位到永遠,在全世界卯起來學英文的今日,已無任何國家能獨佔英語詮釋權,早在 1990 年代,"牛津英語大辭典" 在日本賣出的數量就與美國一樣多,各地英語開始產生些微變異,美國至少創了數百個英國未使用的字彙 (例如 barf, badmouth, schlock 等),各國英語逐漸出現自身風格,如澳洲英語、南非英語、愛爾蘭英語、南亞英語、新加坡英語 (Singlish)。語言學家相信,有一天英語會跟拉丁語一樣,再衍生成不同語系;1880 年的語言權威 Henry Sweet 曾預言,百年後美國、英國、澳洲將聽不懂彼此語言,1978 年 "牛津英語大辭典" 主編也認為兩百年後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將無法溝通。


這些預言看來都不會實現,過去的人無法想像,有一天地球上的傳播媒體會發達普及如今日,全球化時代,已無與世隔絕的地方英語了。


另一可能是,如果人類真的星際移民了,移民者的英語總有天會發展成不同語言,完全隔絕的語言必產生變異,這是科幻電影未考慮的,屆時地球的小學生可能得開始學習 "火星英語" 了。


從語言大一統回來看語言消逝,其實,語言學家並不是要保存所有人類語言,這是道德問題,沒有人有權阻止一個種族追求更高經濟地位;但,對語言學家、認知心理學家、腦科學家而言,如果有三千種語言要消失了,代表的將是人類心智研究的災難,每種語言都是理解人類心智發展的線索,如果未來的人只能透過英語研究人類思維,那是文明的損失。

語言學大師 Steven Pinker 曾用澳洲的 Damin 語為例,這語言只有 200 個字彙,卻能表達日常生活所有概念,我們能讓這種智慧消失嗎 ?

(Steven Pinker)



延伸閱讀 :

語言二三事 (1)
微小說 (2)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