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德 斯圖加特 (217 m, 1954)
1954 年開始興建的德國 Stuttgart 電視塔,是世上最早的混凝土結構電視塔,由於 Stuttgart 是個山城,這座電視塔改善了電視訊號的傳播,也標示了戰後西德工業技術的成就;除了讓其他地區發現電視塔可帶來觀光商機外,這座電視塔的結構也成為日後許多電視塔的原型,包括 2 年後德國西北方 Dortmund 的電視塔,出現了世上第一間旋轉餐廳。

日本 東京 (333 m, 1956)
除了 Stuttgart 開創的混凝土結構塔外,世上另一種鋼骨電視塔則來自 1889 年的巴黎艾菲爾鐵塔,它最出名之後繼者是 1956 年興建的東京鐵塔,東京鐵塔除標示戰後日本的復興外,也被認為是戰後日本 "西方化" (Westernization) 的重要圖騰;同時,東京鐵塔是世上在虛擬世界被摧毀最多次的電視塔,包括恐龍哥吉拉 (Godzilla),飛蛾魔斯拉 (Mothra),都多次摧毀東京鐵塔,這其實也標誌了日本文創產業的發達。

埃及 開羅 (187 m, 1956)
1956 年世界上還有另一座電視塔的興建,當年埃及總統納瑟 (Nasser) 宣布承認大陸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美國政府因此撤回 Aswan 水壩的建造資金援助;Nasser 決定在首都開羅興建電視塔,宣示埃及的實力,這座電視塔費時五年,設計與建造全由埃及人經手,且特別比埃及最高的 Giza 金字塔高 43 公尺,宣示新時代的來臨。

蘇聯 莫斯科 (540 m, 1959)
在冷戰年代的建築高度競賽中,蘇聯陣營當然不會缺席,從 1959 年開始興建的莫斯科電視塔,在 1967 年將高度提升到難以超越的 540 公尺,這座電視塔是為蘇聯十月革命 50 週年而興建,位於 340 公尺的 "第七天堂" (The Seventh Heaven) 成為世界最高的餐廳,這座電視塔的高度與建造技術,與 1957 年蘇聯發射的史潑尼克 (Sputnik) 人造衛星,一同標示了共產陣營的勝利;不過,蘇聯解體後,這座電視塔因疏於管理而兩度發生大火,長期關閉,"第七天堂" 永遠歇業,成為冷戰年代最大的諷刺。

美國 西雅圖 (184m, 1961)
美國西雅圖的太空針塔 (Space Needle),它的名氣遠比高度來得高,這座塔是為了 1962 年西雅圖的世界博覽會而建,外型設計靈感亦來自德國 Stuttgart 電視塔,當年博覽會主題為 "太空時代",因此,飛碟概念被運用至塔頂設計;今日太空針塔已成西雅圖甚至美國西北角的地標,當年這座塔完成時,曾是美國密西西比河西岸最高的建築物,不過今日光是在西雅圖市中心,已有許多大樓的高度均超越了太空針塔。

美國 Blanchard (629m, 1963)
在競逐世界最高建築物的競賽中,其實美國並沒缺席,1963 年美國在北達科塔州完成的 KVLY 電視塔,直到 2010 年杜拜塔 (Burj Dubai) 完工前,一直是世上最高的建築物,只是很少人承認這紀錄,且它的知名度也很低,原因是 KVLY 塔只是一根金屬天線,並非實際建築;這座電視塔提供北達科塔州的當地頻道所用,當年完工後,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為了飛航安全,將這座塔的高度訂為美國境內人造建築物的高度上限。

巴西 巴西利亞 (224m, 1964)
東京鐵塔並不是艾菲爾鐵塔的唯一繼承人,1960 年,巴西政府為發展內陸,將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 (Brasília),這是一個全新規劃的城市,所有建築與都市設計全按計畫進行,其中當然少不了電視塔的圖騰;1964 年城內開始了鋼骨電視塔的興建,確立新首都地標,這座電視塔也標示了巴西新首都成為電視與廣播城的發展方針。

東德 東柏林 (368m, 1965)
在蘇聯老大哥率先達陣後,共產陣營的重要成員東德,也決定加入這場國力炫耀的角力,為了跟西方世界特別是西德標示政經實力,沒有比東柏林更適合的興建地,東德電視塔就蓋在距柏林圍牆與布蘭登堡門不遠的亞歷山大廣場 (Alexanderplatz);同時,由於西柏林境內有一座 1926 年成立的廣播塔 (147m),它的訊號覆蓋範圍遠及東德,東德政府需要一座電視塔來傳送較強的訊號。
這座塔在 1969 年東德政府成立 20 週年後落成,諷刺的是,大批東柏林民眾興高采烈湧入電視塔,為的是遠眺西柏林的景觀,專家一度擔心長此以往將造成塔柱向西邊傾斜;開始有人懷疑,當初設計者是故意將塔頂的電梯出口開往西方。

捷克 Liberec (90m, 1966)
捷克北部大城 Liberec 城郊 Ještěd 山上的電視塔,其實只有 90 公尺,卻因與 "布拉格之春" (Prague Spring) 的連結而聞名;1968 年春天,捷共領導人 Dubček 展開一系列政治改革,脫離蘇聯附庸之意明顯,8 月 20 日深夜,20 萬華沙公約國軍隊與 5,000 輛坦克開進捷克,清晨破曉時佔領布拉格,捷共領導人被押解至莫斯科,"布拉格之春" 宣告夭折。當時,電視塔已興建了一半,這座 Ještěd 山成為民間傳播訊息與對國際發聲的廣播所在地,鐵幕倒下後的第一任捷克民選總統哈維爾,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布拉格之春" 悲劇性地結束後,蘇聯扶植的新政府對這座電視塔很有意見,認為這塔採用了資本主義建築方法與西方材料,建築團隊以為這座塔不可能完成了,怎料,1969 年這座塔得到了國際建築界最大的 Auguste Perret 獎,國際的矚目使捷克新政府不得不讓這座塔蓋完;不過,建築師 Karel Hubacek 申請出國領獎的簽證並未獲准,1973 年的完工典禮,他也被禁止參加,這座電視塔從此成為 1968 年 "布拉格之春" 的象徵符號。目前這建築正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候選名單,極可能成為第一座列入世界遺產的電視塔。

南非 約翰尼斯堡 (270m, 1968)
南非在 1962 年便蓋了第一座廣播塔,仿造 Stuttgart 的電視塔原型,但這座塔只傳播廣播訊號,因南非白人政府害怕電視將造成黑人覺醒而難以控制,1969 年,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南非成為少數無法觀賞電視直播的國家;隨後,隨著電視的開放,第一座電視塔也在 1971 年落成,南非白人政府想藉這座塔,向全球宣示南非在非洲的政經科技領導地位,不過這座塔帶來的全球形象卻是負面的,因為 198 公尺處的旋轉餐廳 Heinrich 始終禁止黑人進入,而被國際稱為 "白塔" (White Tower)。
1981 年,這座塔決定關閉,因白人政府害怕非洲民族議會 ANC (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的武裝部隊會攻擊這座塔,摧毀國營電視台;直到 1994 年,ANC 贏得大選,曼德拉當選總統後,這塔才重新開放並改由私人電視台經營,並進行更名。

加拿大 多倫多 (553m, 1973)
西方世界的榮耀終由加拿大奪回,多倫多的 CN 塔於 1975 年落成,高度超越了莫斯科電視塔;然而,這塔最初興建原因,並非為了打破世界紀錄,由於加拿大經濟的起飛,許多高樓沿著安大略湖畔興建,造成電視訊號的阻隔,需一座至少 350 公尺的電視塔才能克服;興建過程中,發現搶下世界最高名號可為日後營運帶來商機,從巴黎鐵塔與 Stuttgart 電視塔的前例可發現,塔頂觀景台的門票將成最大資金回收來源。因此,CN 塔一口氣蓋到 553 公尺,且採兩段式觀景台,345 公尺有第一段門票收入,如想上升至 447公尺,還有第二段門票;充分示範了資本主義世界看待電視塔的不同思維。

最終高度 1,815 英呎其實是經過設計的,因為 1815 年是多倫多重回和平的一年,而這高度也持續維持世界最高建築物的紀錄,直到 2007 年杜拜塔 (Burj Dubai) 打破這個記錄;不過由於杜拜塔並非電視塔,因此 CN 塔仍以世界最高的電視塔作為宣傳口號,2010 年,廣州的電視塔再取代 CN 塔,成為世界最高電視塔,目前多倫多 CN 塔的口號改成,"世界最高的觀景玻璃地板 !" (The highest glass floor),在 CN 塔 342 公尺處,有一塊強化玻璃地板,提供遊客試膽用。

立陶宛 Vilnius (327m, 1974)
當莫斯科塔世界第一的頭銜被超越時,蘇聯正忙著在境內各聯邦興建電視塔,宣示中央政府的統治主權,其中第一座,設於今日立陶宛首都 Vilnius;1990 年,在這座電視塔完工十年後,立陶宛舉行第一次選舉,新選出的政府宣布立陶宛獨立,1991 年 1 月 11 日,蘇聯軍隊開進 Vilnius,數以千計的立陶宛人民包圍電視塔,欲守護電視訊號的傳播;1 月 13 日,坦克強行開入,蘇聯軍隊正式接管電視塔,並造成 14 人死亡,這天成為立陶宛歷史上 "血染的週日" (Bloody Sunday)。

蘇聯中央政府一直控制這座電視塔,直到幾個月後蘇聯解體,立陶宛正式獨立,這座電視塔也成為立陶宛追求獨立的精神象徵,對比當年為宣示中央主權而設計的電視塔,形成一大諷刺;今日塔底設有博物館與罹難者紀念碑,紀念 "血染的週日"。

拉脫維亞 Riga (368m, 1979)
今日歐盟內最高建築物為何 ? 這其實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答案竟在歐盟新成員拉脫維亞首都 Riga;同為追求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小國,拉脫維亞電視塔的發展過程其實與立陶宛很雷同,這座塔設於 Daugava 河上的小島,興建目的同樣是為了宣示蘇聯中央政府的主權;1991 年 1 月,在立陶宛 "血染的週日" 後,蘇聯軍隊也進入拉脫維亞鎮壓獨立運動,70 萬拉脫維亞人湧上街頭,保護電視塔與政府機關,卡車與鐵樑阻隔了坦克前進,造成了軍隊的撤退。
2004 年,波羅的海三小國同時進入歐盟,這座橘黃色的 Riga 電視塔不再是蘇聯統治的圖騰,它成為新歐洲的標誌,是歐盟境內最高的建築物。
烏茲別克 塔什干 (375m, 1978)
今日已獨立的烏茲別克共和國,首都塔什干 (Tashkent) 曾在 1966 年 8 月 26 日遭逢大地震,市中心受嚴重破壞,重建過程中,蘇聯中央政府決定一併興建電視塔,代表重生後的新城市,不過這計劃延遲至 1978 年才動工;電視塔設計反應了 1970 年代美蘇太空競賽的思維,外型像準備發射中的火箭,同時,110 公尺處設計了兩座旋轉餐廳,藍色餐廳內部設計成傳統烏茲別克風格,內牆彩繪有烏茲別克歷史,紅色餐廳則為現代化風格,目前內部廣告是可口可樂與 Marlboro,這恰好反應今日烏茲別克欲融合自身歷史與西方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 本文資料與相關數據,部份參考自 2009 年底法蘭克福建築博物館 (Deutsches Architektur Museum) 的電視塔特展

延伸閱讀 :
TV Tower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