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4日
Paris vs. New York
我應該生在紐約,我應該生在格林威治村,我屬於這裡。
-- 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對每個人來說,我們時代的巴黎,就是他的巴黎。
-- 奧斯曼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
法國設計師 Vahram Muratyan 去年出了插畫集 "Paris vs. New York: A Tally of Two Cities",在巴黎與紐約熱銷。
Muratyan 是土耳其人,家庭移民到法國,他在巴黎出生,5 歲第一次到紐約,長大後在巴黎成立工作室。2010 年,至紐約短居後,有感兩大藝術之都的相似與相異,遂設立部落格以插畫比較兩城市,並於去夏結集成冊。
新書英文版
新書法文版
明信片版本
今年初在紐約的簽書會
這本書共 104 幅插畫,比部落格還多,大家可至網上購買。找了些照片,摘錄介紹一下。
食物,巴黎有很硬的法國棍子麵包 (baguette),紐約有也不軟的貝果 (bagel)。
名滿天下的巴黎馬卡龍 (macaron),紐約也有杯子蛋糕 (cupcake),感覺紐約遜掉了。
法國早餐必備,法式吐司 (croque monsieur),紐約有,熱狗。不能怪紐約,誰敢跟巴黎比食物啊。
巴黎的義大利濃縮咖啡,紐約也有美式咖啡。至少紐約在容量上贏了。
地標,艾菲爾鐵塔與自由女神,女神是法國送美國的 (慶祝建國 100 年),內部框架則是鐵塔設計者艾菲爾 (Gustave Eiffel) 所設計;至於鐵塔來由是 1889 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今日巴黎塞納河上,有尊小型自由女神像,是 1889 年美國回贈的縮小版。
兩城市別稱,巴黎是 "Ville Lumière" (光亮之城),紐約則是大蘋果。巴黎稱號來自其不夜城,大蘋果則是 1921 年紐奧良黑人把紐約視為遍地黃金好看又好吃的地方,至此紐約就變蘋果了。
巴黎戴高樂機場與紐約甘迺迪機場,飛機飛行軌跡恰勾勒出兩位領袖,這種插畫設計實在太優秀了。
現代藝術展覽,巴黎有龐畢度中心,紐約是古根漢美術館,兩建築本身就是現代藝術。
談巴黎與建築,一定有羅浮宮金字塔,紐約也有著名錐型建築,第五大道上 Apple 旗艦店,以玻璃立方錐體聞名,這設計拿下一堆建築獎,錐體內也有電梯通到 B1 商店,是在向羅浮宮金字塔致敬嗎 ?
紐約第五大道,舉世知名的精品名店街,《慾望城市》影集很常出現;巴黎只好推出凱旋門前的香榭里榭大道 (Champs-Élysée) 了。
橋,兩邊各有座橋是電影熱門景點,巴黎藝術橋 (pont des arts) 與紐約布魯克林大橋。比浪漫,紐約輸了一截,不過兩座橋的規模本不相當,布魯克林大橋是給車開的,全長 1825 公尺,完工時還是世上最長懸索橋,藝術橋只有 155 公尺,給戀人走的,雖然戀人繫上的鎖都在前年被市府拆光了。
公園是城市之肺,曼哈頓中央公園是舉世最知名公園,也是電影場景;巴黎則以眾多城市花園 (jardin) 著稱,照片是最著名的杜樂莉花園 (Jardin des Tuileries),也在巴黎市中心。
紐約中央公園噴泉廣場有座著名雕像,Bethesda 露臺,這尊天使是紐約第一座女性藝術家完成的公共藝術;至於昔日巴黎巴士底監獄所在的巴士底廣場,七月之柱上也有自由之神雕像 (Génie de la Liberté)。
兩城市各有座地標與知名怪物有關,紐約帝國大廈曾被電影裡的金剛佔據,巴黎聖母院則住著雨果小說裡的鐘樓怪人 (Quasimodo)。也算數一數二的地標了。
紐約是聯合國總部,巴黎則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負責教育、科學、文化與世界文明遺產,設在巴黎再適合不過,據說為保護人類文明遺產,當敵軍逼至巴黎近郊凡爾賽宮時,巴黎人便會停戰投降。
體育地標,兩地對 "Football" 的定義不同,王子公園體育場 (Parc des Princes) 是法甲巴黎聖日耳曼隊主球場;巨人體育場則是甫拿下美式足球超級盃的紐約巨人隊主場。規則不同,場上畫的白線當然也不同了。
網球,兩地都是四大公開賽城市,Roland Garros 位巴黎西郊,是法國網球公開賽場地,也是四大賽唯一紅土球場;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則是美國網球公開賽場地,藍色硬地球場為其標誌。球場完全一樣,塗上不同顏色立見分明。
兩地代表名人,巴黎有導演高達 (Jean-Luc Godard),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紐約當然是伍迪艾倫,不過他去年跑去巴黎拍電影了。這張對比是作者部落格上銷量數一數二的插畫。
男歌手,紐約怎能漏掉法蘭克辛納屈,法國最著名男歌手 Charles Aznavour,今年 87 歲,不過知名度低了一截,畢竟語言普及度不同。
女歌手,紐約出生的芭芭拉史翠珊,1980 年唱紅了 "Woman in Love",目前保有女歌手累積銷量記錄;巴黎出生的琵雅芙 (Édith Piaf) 是法國史上最著名女歌手,1946 年唱紅了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2007 年她的傳記電影《玫瑰人生》上映,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巴黎紅磨坊的康康舞,紐約有 Lady Gaga,都是大型歌舞秀,也都很貴。
兩城市都有在大樓高空穿越的人,1974 年法國走鋼索專家 Philippe Petit 突破重圍,以鋼索橫越紐約世貿雙子星大廈,他在高空停了 45 分鐘,這故事 2008 年被拍成紀錄片 "Man on Wire";紐約的飛越代表當然是蜘蛛人了,也有很多電影紀錄呢。
Pepé Le Pew 是知名的巴黎拉丁區臭鼬,牠是卡通人物,不過卻是美國卡通創造的;紐約長尾代表就是中央公園的大批松鼠了。
時尚之都必有時尚符號,"31 Rue Cambon" 是香奈兒 (Chanel) 巴黎總店地址,插圖當然有香奈兒創意總監、時尚界凱撒 Karl Lagerfeld;紐約時尚代表是 Marc Jacobs,總店在紐約 Bleeker Street,不過他現在是法國名牌 Louis Vuitton 的創意總監。都是時尚首都,就不分品牌先後了。
這張時尚對照插畫題為 "Superhero",想來是指巴黎英雄拿破崙 (圖是巴黎 Vendôme 廣場的拿破崙雕像),現在成了 Karl Lagerfeld;紐約英雄過去是蝙蝠俠,現成了 Marc Jacobs (蝙蝠俠裡的高譚市其實就是紐約)。這也太有創意了。
兩地時尚商品,巴黎香奈兒香水,紐約凱文克萊 (Calvin Klein) 內褲,男女各一,內褲可能便宜些。
服裝設計,巴黎的針織女王 Sonia Rykiel,招牌是一頭蓬鬆紅髮;紐約代表是 Vogue 雜誌總編 Anna Wintour,據說她是電影《穿著 Prada 的惡魔》中梅莉史翠普的角色,電影開拍時 Anna 曾警告時尚界人士不得參與,否則將永遠從雜誌消失。
紐約有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巴黎代表是法國音樂教父 Serge Gainsbourg,他的傳記電影剛在 2010 年上映。我不知這兩人的對照是什麼,大概都是很具才華的人吧。
藝文作品,巴黎是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紐約有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裡眾多不易理解的作品。其實 MoMA 也有平易近人收藏,梵谷最有名的「星夜」就在這裡。
文學,巴黎有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時間是這本意識流小說很重要角色;紐約有 J.D. 沙林傑的《麥田捕手》,沙林傑在曼哈頓出生,故事背景就在紐約,書中最著名句子就是主角 Holden 問道,中央公園的鴨子冬天都到哪了。
幫作者宣傳一下書,介紹至此。
這種插畫讓人想依樣畫葫蘆對照一下,這是今年二月底兩城市最火紅的人,都登上全球舞台了。
補充些心目中的對照,兩地畫作不知凡幾,尤其巴黎,所有印象派畫家都有此藝文沙龍的寫生作品。
法國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的巴黎歌劇院大街 (Avenue de l'opera)
畢沙羅另一張蒙馬特大道 (Boulevard Montmartre)
另位法國畫家莫內的大道嘉年華 (Carnaval boulevard des Capucines)
莫內著名的巴黎 Saint-Lazare 車站
梵谷,從蒙馬特俯望巴黎 (View of Paris from Montmartre)
Gustave Caillebotte 這張油畫可能才是最著名的,雨中巴黎 (Paris Street, Rainy Day),重現 19 世紀末花都。
近代一點,夏卡爾的巴黎。
紐約在這部份吃虧了點,雖是現代藝術之都,但現代藝術畫家不太寫生的,就算有也是很奇怪角度。
例如畫家 Joeseph Stella 有名的布魯克林大橋,這已是未來主義 (Futurism) 了,誰知道這是大橋啊。
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也有布魯克林大橋
紐約出生的畫家 Edward Hopper,他最有名作品「夜遊者」(Nighthawks),地點是紐約格林威治村。這畫繪於珍珠港事變後,描繪美國的愁雲慘霧。
Edward Hopper 另張作品,曼哈頓的 Circle Theatre。
美國 20 世紀知名插畫家 Norman Rockwell 也是紐約人,他的作品多是人物畫,少有街景。這張 "University Club" 是曼哈頓第五大道,1960 年。
1953 年的 "Walking to Church",紐約尋常百姓生活。
如果 New Yorker 封面插畫也參一腳,曼哈頓畫作便很多。插畫家 Jorge Colombo 自 2009 年起用 iPhone 與手指作畫,都是曼哈頓。
New Yorker 雜誌悼念 911 事件的幾幅封面,也會有歷史位置。
2003 年 9 月,所有紐約大樓都複製成兩棟,悼念逝去的雙子星。
2011 年,十年過了,雙子星大樓出現在回憶倒影中。
代表兩地的音樂也很多,紐約排名第一代表曲,絕對是法蘭克辛納屈的 "New York New York",這是紐約地下國歌,也是時代廣場跨年與洋基球場散場曲。原曲其實是 1977 年同名電影的主題曲。
"New York New York"
琵雅芙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已成法國香頌代表曲。
"La Vie En Rose"
芭芭拉史翠珊 1980 年的 "Woman in Love",知名樂團 Bee Gees 寫的歌,某程度代表了 80 年代美國流行樂與紐約。
"Woman in Love"
巴黎香頌裡還有首歌成了世界名曲,這首「秋葉」(Les Feuilles Mortes) 有個較知名英文曲名 "Autumn Leaves",最早是 1946 年一部法國電影主題曲。
"Les Feuilles Mortes"
美國古典樂出了蓋希文 (George Gershwin),他生於紐約布魯克林,最知名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成了紐約代表,常於紐約音樂會演出,伍迪艾倫的電影「曼哈頓」(Manhattan) 也用此曲當主題曲。
"Rhapsody in Blue"
蓋希文 1928 年至巴黎度假時,把他的興奮寫成「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不過曲子是在紐約首演。
"An American in Paris"
百老匯名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描寫曼哈頓西區移民,其中的 "Tonight" 成了紐約代表歌。
"Tonight"
兩城市都是爵士樂之都,出現了兩首我始終分不清的爵士老歌。代表紐約的「紐約秋天」(Autumn in New York)。
"Autumn in New York"
巴黎的「四月巴黎」(April in Paris)
"April in Paris"
代表兩地的電影也很多,大家都愛於此取景。
2006 年有名的《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共 20 部短片,分別代表巴黎 20 區 (上映版本只有 18 部)。主題曲今日也成為巴黎代表歌了。
2009 年,紐約也拍了《紐約我愛你》(New York, I Love You),10 部短片,舒淇與 Maggie Q 都參與演出。演員娜塔莉波曼則繼巴黎系列後又演了紐約系列。
目前類似或籌拍中的電影還包括《里約熱內盧我愛你》、《上海我愛你》、《耶路撒冷我愛你》等。
紐約電影一定有伍迪艾倫,例如評價最高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 (1977)。
2011 年,伍迪艾倫的第一部巴黎片,《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04 年的《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今日成為巴黎導覽。電影前身《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則是維也納的故事。
美國史上最賣座的法語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這部 2001 年的小品為巴黎帶來觀光潮。
動畫,兩地都有部知名老鼠片。
1986 年的《美國鼠譚》(An American Tail),蘇聯老鼠家族移民紐約,主角小老鼠與大家走散了,動畫重現 1885 年的紐約。主題曲 "Somewhere Out There" 拿下當年葛萊美獎,但在奧斯卡與金球獎輸給同首歌,《捍衛戰士》(Top Gun) 的主題曲。(小時候最喜歡的電影)
2007 年的《料理鼠王》(Ratatouille),小老鼠成為巴黎餐廳大廚的故事。
喜歡巴黎紐約對照的人,還可看法國插畫家桑貝 (Jean-Jacques Sempé) 的書,桑貝也是紐約客雜誌專欄畫家。
這本台灣翻譯成《紐約.巴黎》(Par Avion) 的書便是描寫一位巴黎人的紐約生活故事。
不同版本封面
我要在老紐約有著全新開始。如果我能在這裡成功,那我在任何地方都能成功。
-- "New York New York" 歌詞
耶路撒冷是真實的城市,雅典是美,羅馬是偉大。而巴黎,則是這三個城市的總和。
-- 雨果 (Victor-Marie Hugo)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http://ppt.cc/kt8t
回覆刪除巴黎紐約微電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