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
2011 書單 (1)
每年底總有許多排行榜,對我這種很少跨年的人來說,收集這些排行榜好像成為新年符號,每當看到年度十大 XX 或 XX 人物,代表這一年又過了。
年度十大好書是最有趣的類項,你很難在不同排行榜看到相同的書,誰叫台灣一年出版四萬本書,也幸好眾家評審努力推薦不同的冷門好書,讓許多新書的能見度略微浮出水面了些。
朋友請我也在新春開個書單,但部落格開張的第一個新年,人在國外,蒐羅不易,第二年,忙著畢業,分身乏術,今年好像找不到正經藉口了 (忙著看選舉 ? 但好像年年有選舉啊),找了些 2011 年新書,分門推薦,提供春節踏青打麻將或同學會之餘的自娛參考。
(有些私以為的新書,列出後才發現是 2010 年底出的,果然 30 歲後時間特別快啊)
散文
《我已無求》,這是黎智英壹周刊專欄的結集,已出了好幾本,壹周刊卷末專欄的水平都很高,許多人不喜歡黎佬,不過他的散文很好。
《世間的名字》,這是唐諾去年的散文,書名來自馬奎斯「這個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去指」,於是,唐諾選了 22 個當世頭銜 (Title),例如拉麵師傅、少尉、棋士、騙子、男高音、神、聾子、英雄、主播、同學、網球手等,進行他專屬博議式文體的名詞定義,文章照例是天南地北纏繞於各式無涯岸雜學知識裡,如他自己所言,寫作時常聽到煞車踩得嘰嘰叫的聲音,不斷克制自己不要寫太多,若喜歡知識濃度很深厚的散文,推薦這本書。
《出發》是大陸作家韓寒的兩本雜文集之一 (另一本是《青春》),就是他的部落格文章,不到三十歲,聲譽雀起,2010 還成為時代雜誌百大人物,使他形象迭受爭議,跟傳統文壇衝撞激烈;其實韓寒的文字真的很好,批判中帶有局外人的淡泊,有天回頭望,這些「博客」文章都會是新中國轉型的時代印記。
《往前往後都是團圓》,這是廣告人孫大偉去世 394 天後的書,如果買鐵盒紀念版,打開後有幾張明信片與照片、一支手削鉛筆、嚴凱泰、陳昇、和兩個兒子寫給他的告別信,一本照片集,有孫大偉說過的句子,最後是散文,包括他 2003 年於台東溺水後寫的文章,給太太和兩個兒子的信,也包含書名出處:「身後是牽腸掛肚、依依不捨的妻兒;遠方則是朝思暮想、一別經年的父母與兄姊。往前往後都是團圓,只是不同的對象而已。」
兩個兒子給他的信很動人,大兒子回憶國中畢業去美國,買時鐘送爸爸,被其他長輩告誡不可送鐘,結果孫笑著說:「你是我兒子,當然要幫我送終」;小兒子寫:「你在的時候我表現得不好,但當我們再團圓時我一定會讓你滿意開心的。」
孫大偉最後寫:「人活著的時候要愉快一點,因為死了以後時間很長。」
翻譯小說
《能不能請你安靜點》,這本瑞蒙卡佛 (Raymond Carver) 的短篇小說賣了兩萬本,早期時報曾出版他的《當我們討論愛情》,結果不但沒討論愛情連討論書的人好像也不多,去年熱銷後,年底出版社趁勢出了《大教堂》,應該也會熱賣。台灣對瑞蒙卡佛的認識常來自村上春樹,這位只活了 50 歲的「美國契柯夫」是影響村上寫作的人,村上成了他的日文版翻譯者,對翻譯的遺憾便是卡佛的 65 篇小說全譯完了。
卡佛是文學極簡主義的代表人物,特色是簡單過去式,很少形容詞和副詞,篇幅短,句子更短,主角皆底層小人物,我沒看過英文原版,從原文看風格該更明顯吧;他曾引用也以文筆簡潔著稱的海明威的話:「文章是建築,而非裝潢,巴洛克風格的時代過去了。」
推薦給想在零碎切割時間找東西讀的人。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這本川本三郎自傳小說,談 1970 前後的二次安保學運,台灣銷路好像很不錯;去年電影上映前,我在部落格寫了篇介紹文章,點閱率很高,電影上映後整個大台北地區只有 12 萬票房,倉皇下檔,發生什麼事了 ?
中文小說
《天橋上的魔術師》,作者是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這本魔幻寫實的短篇小說共十則故事,背景都在老西門町的中華商場,商場天橋上的魔術師為共同角色;中華商場是許多老台北人的記憶,李國修小時也住那,《京戲啟示錄》還把中華商場搬上劇場舞台。這小說今年初被選為華文出版影視媒合的推薦作品,有機會改編成電影。
作家柯裕棻的序寫得很好:「我深深慶幸中華商場曾經住過這麼個小男孩,他有如此天賦能夠讓那時光再現,並且重新賦予質量和溫度,讓我們得以從他善良寬容的眼睛,回顧那時代,那生活,這座城,然後學著饒恕他人和我們自己。」
作者在去年初也出版長篇小說《複眼人》,大獲好評,這書處理人類心靈與環境議題,故事關於一位太平洋小島少年、台灣東部文學教授、她的丹麥藉丈夫、布農族計程車司機、阿美族餐廳老闆、旅台德國人與挪威海洋專家等人交織而成的多線故事,只是我一直沒空看,不好意思推薦。
九歌出版社慶祝 30 周年,於 2007 年主辦 200 萬小說獎,這是全世界獎勵未發表小說的最高獎金紀錄,甚至比許多獎勵已發表小說的知名文學獎還高,2008 年首獎從缺,獎金發不出去,九歌決定再辦一次,《摩鐵路之城》便是二度評選的首獎小說。
作者是台中一中國文教師,背景設定 2010 年的台中城,這是高二小說主角逃學後,在餐廳與汽車旅館晃蕩的故事;這本第一人稱的小說被譽為台灣版《麥田捕手》,包括結尾氛圍都很像,書名取得有趣,不過胡市長恐怕不會太滿意吧 ?
《1988 - 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這本韓寒小說我是在香港機場買的,因在大陸暢銷超過百萬 (我不知道這數字在大陸算暢銷嗎),台灣很快出了繁體版,「我開著一台 1988 年出廠的旅行車,在說不清是迷霧還是毒氣的夜色裡上路了」,小說開頭點出公路小說基調,第一人稱的主角開車上路,遇上位妓女,帶她走上流浪之路,故事雲淡風輕,但文字真好;韓寒自己在與梁文道的對談中,如此形容這小說:「離時代太近,你會覺得看不到東西。因為很簡單,我們永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聰明,對手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蠢,所以有時候還是要離得遠一些。我也是在追求這樣的小說」,這的確是本閑散又疏離的小說。
韓寒說這書原名《1988》,寫到一半村上春樹出了《1Q84》,很像孩子出生前已取好名字,結果隔壁鄰居先用了類似的名字,只好加上副標「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這樣說也不通,那喬治歐威爾的《1984》早在 1948 就出版了呢。
另外,台灣版紀大偉與聶永真的序寫得真好,讓我猶豫要不要再買一本。
科幻
科幻類推薦《基地系列》,實在有點打混,因這是 1942 年的小說 (系列第一集),台灣出版社於去年重新出版,印象所及這是繁體的第三個版本了,若一輩子只看一部科幻小說,那就是《基地系列》了,科幻小說之父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的代表作,星際大戰(Star War)、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等電影,都是這系列小說的延伸作品,我聽過最誇張的連結,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 (Paul Krugman),他幼時受小說主角開創的「心理史學」影響,最後決定攻讀經濟學。推薦給喜歡宇宙旅行的人。
推理
推理類推薦《某王者》,似乎暴露我去年沒讀什麼新小說,這本伊坂幸太郎的新書,雖有兇手,但沒有推理辦案,也無懸疑離奇,不過伊坂真的被歸為推理小說家啊,詹宏志說他是讓日本推理小說柳暗花明的重要人物;這是以棒球天才為主角的傳記體小說,山田王求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命運,無從選擇,一生都在為成為王者而準備,伊坂以莎士比亞《馬克白》故事為暗喻,預示天才的悲劇人生,因他打破了世間的平衡,令人恐懼。伊坂說,他就是要寫一個天才悲劇的一生,這是被譽為天才小說家的伊坂本人之感觸嗎 ? 書中每章的第一人稱都是不同敘事者,圍繞故事主人翁,反有種多重敘事的美學。推薦給棒球迷。
傳記
今年全球最暢銷的傳記都是同一本書 (其實也是最暢銷的書),這樣實在有些無趣。
《麥克風與吊帶》,這是 CNN 談話節目主持人賴瑞金 (Larry King) 75 歲退休的自傳,在美國,他的名氣並不小於賈伯斯,演員保羅紐曼 (Paul Newman) 說,他每到國外進旅館一定打開電視看賴瑞金,那是他與家鄉的連結;這傳記讀來很輕鬆,看他寫美國近代史,歷任總統,驚濤駭浪的風雲歲月,筆觸卻雲淡風輕,還有伍迪艾倫式的幽默。
談 60 年代黑人民權運動,賴瑞金支持黑人,讀者投書報紙:「如果你女兒嫁給黑人,看你怎麼辦 ?」,他回覆:「我會警告她,千萬要當心你這種人」;談訪談,他認為當政治人物說:「很高興你問這問題」,意思就是「我很不高興你問這個,我只是說這句話來爭取幾秒鐘,思考一下如何回答。」
談遺憾,他說這輩子最大遺憾就是結了八次婚,其中某任岳父曾是業餘棒球好手,陸戰隊退役後聽父親的話到郵局上班,有天賴瑞金帶岳父去看金鶯隊比賽,賽前打擊練習,岳父突然淚流滿面,「怎麼了 ?」「當年我該放手一試才對」。賴瑞金說,他絕不要讓人生留下遺憾。
《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清泉幽禁歲月 1946-1960》,這書記載張學良與夫人被國民政府軟禁於竹東清泉的歲月,寫他的山居生活、鶼鰈情深與讀書心得,還有許多照片、信件與張學良寫的詩,其時故居現已開放為觀光景點,藏書則全捐給了台中東海大學。
書中提到 1958 年,張學良赴台北與蔣介石見面,這是西安事變後兩人首次碰面,往事如煙,發現彼此都老了,張學良請蔣介石推薦該看哪些書,蔣一直提西安事變對國家的損失,希望張多讀些書,等反攻大陸後,仍能貢獻國家,張學良感覺,他恢復自由無望了。
讀這書,令人感覺心情很平靜,全書結束在 1960 年張學良搬至北投,繼續軟禁的那天,書中最後一個句子是:「明天,新的一年又將來臨」,年復一年啊。
《折返點 1997~2008》,這是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 1997 至 2008 年的紀錄,也是前一本《出發點 1979~1996》的續集,收錄他此段期間的訪談、演講、企劃書與詩作,橫跨了《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等幾部作品,也談到他的青春歲月、日本動畫文化、心目中的美術館、手塚治虫、九一一事件等,他說,這個時代很艱困,看不到未來,他想製作的就是能對孩子說:「你們被生下來真好」的這種電影。推薦給喜歡宮崎駿的人。
飲食
《臺味》,這本書的副標是「從蕃薯糜到紅蟳米糕」,顧名思義是臺菜介紹,編排很特別,第一部份是知名臺菜的個別尋根歷史,接著是臺菜譜系的整體歷史,最後是知名臺菜料理食譜,書中定義的知名臺菜,包括菜脯蛋、煎豬肝、香腸、擔仔麵、烏魚子、蔭鼓蚵仔、瓜仔肉等。這本書我一看到食物照片就買了。
漫畫
去年賣最好的漫畫應是年底的《深夜食堂》,不過這裡要推薦手塚治虫晚年作品《向陽之樹》,台灣去年才有中文版,許多人以為有醫學博士學歷的手塚只畫過《怪醫黑傑克》,其實還有這部幕末醫學漫畫,主角為蘭醫手塚良庵與武士伊武谷萬二郎,蘭醫就是幕末時代的西醫,其時尚未受日本社會接受,漫畫中有許多真實歷史人物,事實上,手塚良庵就是手塚治虫的曾祖父;喜歡日劇《仁醫》的人,應也會喜歡這部漫畫吧 (目前台灣出版至第八集)。
電影
《翻滾吧,台灣電影》,這是去夏小野與幾位台灣電影人的訪談紀錄,隨書附贈訪談 DVD,談台灣電影復甦,包括《悲情城市》、《海角七號》、《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雞排英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青春啦啦隊》、《他們在島嶼寫作》等。
書末附了幾篇文章,是小野側寫他的電影好友,包括張作驥、鈕承澤、楊德昌、吳念真、侯孝賢等人,文字很動人,寫當年革命同志楊德昌,兩人因故勃谿七年未連絡,七年後某日他從游泳池爬出水面,接到記者電話,楊德昌走了,小野很生氣一個人總到生命結束了,大家才又想起這個人。寫鈕承澤在《艋舺》片廠因壓力大常哭起來,像個畫面,44 歲的鈕承澤抱著一個被砍得奄奄一息的朋友哭著喊救護車,「他快掛了,拜託你們救救他」,那朋友是他 16 歲結拜的兄弟,名字叫作台灣電影。
小野的序文叫「大雨後的彩虹」,引自他自己 20 年前寫的歌:「歷史從來不會被大雨沖走,未來總是在一場大雨之後。不是每一次都等得到彩虹,泥濘的路我們還是要走」。推薦給支持台灣電影的人。
《電影巴萊》、《導演巴萊》是《賽德克巴萊》的宣傳系列書籍 (其他還有夢想巴萊、漫畫巴萊、真相巴萊、本色巴萊等),只能說電影團隊真的很有遠見及行銷概念,拍攝過程便留下許多文字記錄,先不說集體行銷的加乘效果,至少這兩書是我印象所及對台灣電影幕後拍攝著墨最多的作品,包括選角、場景、陳設、道具、造型、特效、導演心路歷程等均有詳細記載,可一窺幕後團隊甘苦,推薦給喜歡電影幕後工作與此電影的人。
健康
健康類指的該是養生保健之類的書,擺這本《疾病與權力》有點打混,可他真的是討論疾病啊;作者 David Owen 曾是英國最年輕外相,同時也是醫師,書裡試圖診斷百年來各國領袖的生理心理疾病,並夾敘些歷史事件,好吧,我承認這種混合的書很容易擊中我。
診斷的政治領袖共 48 位,涵蓋美、英、法、德、蘇、中、義、以色列、伊朗、伊拉克、菲律賓等國,各具輕重不等病灶,多數是憂鬱症、妄想症、躁鬱症、狂妄症等心理疾病,果然領袖付出的代價很大,難怪培根要說:「名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到過世前仍不了解自己。」
音樂
《爵士DNA》,爵士樂在台灣約若是 90 年代開始流行的吧,從台北市向外發散,始有爵士唱片行、爵士電台節目、爵士酒吧、爵士網站、還有第一本雜誌《都會搖擺》(我曾是第一代訂戶,但雜誌很快倒了),約同時開始有國外知名樂手來台演出,常是在國父紀念館;書籍出版似乎走得慢些,初是唱片公司的介紹手冊,後有些翻譯書,如時報的《認識爵士樂》、世界文物出了兩本《爵士音樂史》、普洛文化的《爵士樂手冊》等,當時我個人最受用的是 1999 年大塊出的《爵士樂天才班》,是找唱片很好的索引。
然後閱聽市場越來越大,開始有國內樂評或電台主持人出書了,如早期的傅慶堂、蘇重、黎時潮、朱中愷等人,還有演員湯志偉、政大孫秀蕙教授等,當然不能遺漏村上春樹的兩本《爵士群像》,村上是台灣爵士樂的重要推廣者,06 年還有本韓國樂評畫的爵士歷史漫畫。好像直到去年,才第一次有國內爵士樂手出書,這本《爵士DNA》是爵士小提琴手謝啟彬的文章結集,因為樂手身分,書裡除常見的爵士樂歷史與名盤推薦外,最特別的是爵士樂技法的相關文章,如樂手常用的即興技法、即興的好與壞、爵士樂裡的情境描寫、合奏模式演進、擬聲與重唱唱法等,還有他與太太在比利時唸書的旅歐心得,爵士未來發展方向等,與其他爵士書相當不同,推薦給喜歡爵士的朋友。
推薦文寫得像懷舊文章了,青春歲月,也許日後再專文詳談。
《想樂》是楊照去年出的眾多書籍其中一本,關於 50 首古典樂名曲,包括鋼琴獨奏曲、大提琴曲、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交響曲等;楊照一直是業餘古典樂愛好者,看書才知他幼時曾習小提琴很長段時間,本書宗旨在提供每首名曲背後的故事與脈絡,就像焦元溥序言所引馬勒的話:「音樂中,最重要的並不在音符裡」。其實我沒能力判斷此書好壞,不過對我而言,這是聽古典樂時很好的導言。
《另類閱聽》,作者是台大音樂研究所助理教授,本書是他的研究成果,也是向知名神經科醫師薩克斯 (Oliver Sacks) 致敬的書,薩克斯的書台灣出了不少,如《火星上的人類學家》、《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腦袋裝了 2000 齣歌劇的人》等,均是腦神經臨床故事,其中第三本特別探討腦神經疾病與音樂表演之關連,《另類閱聽》可看成台灣版的《腦袋裝了 2000 齣歌劇的人》,內容包括音樂、大腦與演化等諸多議題,如大腦疾病與創作靈感來源、《牡丹亭》崑曲中杜麗娘的躁鬱症、從嗓音醫學看劇場歌手、假音與煙嗓、戲曲中孫悟空呈現的妥瑞症病徵等。推薦這本跨領域的書,還有作者的部落格《彈塗魚之舞》。
到這其實只列了一半,開書單這回事,很容易貪心,1920 年代,胡適為清華學生開份「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竟列了 183 種,當年的大學生一定很傻眼,後來校方請梁啟超重開 (真不給胡適面子),還是列了 25 本;其實推薦書這檔事很難,反應推薦者的熱切,但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也頗成理,如果造成讀者迷惑,反是貪心的罪過了。
還有下集待續,希望知我罪我者,莫太見怪。
延伸閱讀 :
書單(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