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末,當黑膠唱片取代留聲機時,是以棕色硬紙版包覆發行,紙板中央有圓形鏤空,外圈寫上製作者與歌手姓名;1909 年,德國唱片公司 Odeon 發行柴可夫斯基的 "胡桃鉗" (Nutcracker Suite),才第一次使用正式包裝盒,此後業界開始以紙製或皮革盒子發行唱片。
1938 年,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僱用年僅 23 歲的 Alex Steinweiss 擔任藝術總監,他開始在唱片封面置入大膽色彩、插畫與字體,發明唱片封面概念;1940 年代,其他唱片公司紛紛仿效 Steinweiss,唱片封面藝術蔚為風潮,Steinweiss 也成了唱片封面設計之父。
(Alex Steinweiss 設計的世界第一個唱片封面)
此後,唱片設計成為音樂工業一環,包括封面、內頁、歌詞、照片的整體呈現,都成音樂概念延伸;許多知名設計團隊應運而生,也有許多成名設計師或攝影師,開始跨足唱片封面領域,最知名當屬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 (Andy Warhol),音樂工業甚至發現,引起話題的唱片封面,還可延伸成週邊商品,跨足日用品市場。
唱片封面開始成為藝術,英美許多知名畫廊,均有唱片封面的常設展;許多媒體開始評選年度甚至歷史最佳唱片封面,例如 Superseventies 網站的54 大唱片封面、Gigwise 網站的歷史 50 大、與 VH1 的 50 最佳封面等。
不過,最美好的日子顯然過了,隨著音樂數位化與下載趨勢,唱片封面在音樂行銷上的功能逐漸下滑;設計師 Peter Saville 在 2008 年預言,唱片封面已壽終正寢了。
他在去年正式成為英格蘭足球國家隊的制服設計師,總得找些退路。
參考三月號 Shopping Design 雜誌的名單,懷念一下在歷史佔一席之地的經典唱片封面。
地下絲絨樂團 (The Velvet Underground) 這張專輯可能是搖滾史上最著名的封面,由他們經紀人,也是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設計,這支香蕉今日已被印成各類商品。
1967 年發行的最初版本中,封面沒有樂團與任何文字,只有右下角的 Andy Warhol 簽名,香蕉右上角有一行字 "Peel Slowly and See" (慢慢剝且看),黃色香蕉皮是張可撕下的貼紙,裡頭香蕉是肉色的,強烈的暗示在 60 年代引起喧然大波,這些特殊設計在後來發行的再版中都取消了,使 1967 年的初版唱片奇貨可居。
其實這張唱片除了正面外,背面圖樣也引起爭議,圖中樂團背面人像是演員 Eric Emerson,他曾在電影中飾演安迪沃荷,專輯推出後,Emerson 要求支付肖像權利金,唱片公司遂於再版時,把他的畫面予以霧面處理,讓人難以辨識。
(左為 1967 年初版版本;右為修改後的版本)
(數不清的香蕉紀念品)
(惡搞版本也數不清)
安迪沃荷另一作品是 1971 年滾石樂團 (The Rolling Stone) 的 "Sticky Fingers",沃荷想在唱片封面裝上真正拉鍊,他從幾個模特兒選出一位,許多歌迷以為那是樂團主唱米高傑格 (Mick Jagger) 的褲檔,事實不然,沃荷當時的同性情人 Jed Johnson 也否認,至今尚無人知道模特兒真實身分;這張唱片發行時引起唱片行的抱怨,因為突起的拉鍊常刮壞唱片包裝盒。
這張唱片 1992 年在俄羅斯的紀念版被換成女性模特兒,腰帶並改成繡有蘇聯鐮刀國徽的軍用腰帶。
(1992 年俄羅斯版封面)
(紀念 T-shirt,衣服上印著褲子)
(各種致敬版本)
Pink Floyd 這張 "月球暗面"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不只封面偉大而以,他還在 Billboard 排行榜停留 741 週 (1973 至 1988 年),至今仍是歷史紀錄,且大幅超越第二名;當時共設計七款封面,因團員想走簡潔現代風,於是選了三稜鏡折射的分光圖案,代表舞台燈光與歌詞裡的現代主義意涵,封面沒文字,一切留待想像,這個無心的選擇讓封面成了經典。
(唱片內頁歌詞)
(唱片背面)
(唱片 20 週年再版封面)
(唱片 30 週年再版封面)
(另一個 30 週年版封面)
(向這張唱片致敬的封面設計已數不清)
(惡搞版本也很多)
(相關紀念商品,三稜鏡成了 Pink Floyd 的符號)
Pink Floyd 在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成功後推出 "希望你在這裡" (Wish You Were Here),封面再次造成話題,一全身著火生意人,彎腰與看似機械人的人握手,意指現代社會相互接觸時,人們總習慣隱藏自己,以避免在交往中不慎著火 (Getting Burned),兩人雖握手,卻非真的身處現場,因此 "Wish You Were Here"。
另外,唱片推出前幾年,Pink Floyd 的創團團員 Syd Barrett 因吸毒問題離開,唱片裡有首歌是獻給他的,"Wish You Were Here" 的 "You" 指的便是 Barrett,唱片錄音時 Barrett 曾去探班,但因外形變化太大導致眾人沒立即認出,這也是他與 Pink Floyd 其他團員最後一次見面;因此,著火也代表人的消逝,瞬間燒光殆盡,無法挽回。
1975 年尚無電腦動畫技術,因此拍攝時是真的在穿著防火衣的演員身上點火,原本,著火者的位置在左側,因風向改變,為避免火燒到演員的臉,兩名演員才對調位置。
Pink Floyd 團員事後接受訪問時,認為這張專輯應改名 "Wish We Were Here",因前一張唱片成為史上最暢銷專輯後,團員都迷失在成功裡,心不在錄音室,亦不再團結,這專輯的意義也希望再度將所有人的心湊在一起。
(相關紀念品)
兩年後 Pink Floyd 又推出新唱片 "Animals",概念來自喬治歐威爾的著名小說 "動物農莊" (Animal Farm),曲目分別以不同動物批判 1970 年代的英國社會;封面是貝斯手每天經過的倫敦南方 Battersea 火力發電廠,他們訂作一個高 9 公尺的粉紅豬形氣球,想讓它飛行於電廠煙囪中央,實際拍攝時受限天候導致效果不佳,還嚇到飛行員與降落時的肯特郡牛群,最後只好在後製貼上粉紅豬畫面,這支粉紅小豬也成 Pink Floyd 標誌,他們的演唱會都有隻豬飛在半空,許多探討末日的電影與藝文創作,也會向 Battersea 發電廠致敬。
(今日的 Battersea 火力發電廠)
(致敬海報)
(不知是什麼的致敬裝飾品)
(相關紀念品)
1979 年英國樂團 Joy Division 的首張專輯 "Unknown Pleasures",以劍橋大學天文望遠鏡所偵測的一組脈衝訊號為封面設計,這是 1967 年人類發現的第一顆脈衝星 CP 1919,距地球約 2283 光年,當時發現的教授 Anthony Hewish 因此在 1974 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不過真正發現者、他的研究生 Jocelyn 並未得獎。
(鼓手 Stephen Morris 在劍橋天文百科中得到的靈感)
(這唱片打響這組脈衝訊號的知名度,成為無數紀念商品)
英國樂團 Spiritualized 在 1997 年推出的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把唱片設計成藥盒,CD 放在一般藥片的塑料包裝內,讓許多設計迷捨不得拆封拿出 CD,這專輯的包裝直接在藥廠內製作,連歌詞也作成服藥說明書的形式,並註明若聆聽過量會產生副作用。
剛來過台灣的老鷹樂團 (The Eagles),1977 年推出專輯 "Hotel California",這是他們賣最好的專輯,同名歌曲是最經典的歌,也是最知名唱片封面,封面的獨特色澤,加上歌詞裡 : "你隨時可結帳,但你永遠無法離開" (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讓這家旅館增添了奇魅色彩。
事實上並沒有 Hotel California 這家旅店,封面的建築是比佛利山旅館 (Beverly Hills Hotel),這旅館今日還在營業;許多歌迷不斷在尋找加州旅館的原型,有人認為它是舊金山的 San Francisco Hotel,有人認為是加州 Camarillo 一家心理療養院,反搖滾的人則相信,撒旦信徒在加州買了一家旅店,Hotel California 是撒旦教會聚會的地方;主唱 Don Henley 在台北說,這歌只是描述從純真到世故的過程。
這封面少有後人模仿,音樂卻很多,許多致敬或惡搞的歌曲陸續推出,例如 "Motel Californie"、"Hotel of the Emperor"、"Hotel Can't Afford Ya",網路上還有印度團體 The Yeagles 改編的歌 "Hotel Keralafonia"。
(今日的 The Beverly Hills Hotel)
寫這篇 Blog 時,鮑勃狄倫 (Bob Dylan) 正在台灣演出,Shopping Design 雜誌列出幾張 Dylan 的知名唱片封面,最有名可能是 1963 年的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這唱片裡的 "Blowin' in the Wind" 成為當代最著名反戰歌曲;封面則是紐約格林威治村西四街,22 歲的 Dylan 與他當時 19 歲的女友 Suze Rotolo 相依走在凜冽街上,這畫面成為搖滾青年模仿的圖騰,西四街口也成後人朝聖地點。2011 年 2 月底,Rotolo 去世了。
(當年的 Dylan 與 Rotolo)
(致敬的畫作)
(模仿的版本)
另一張唱片是 1965 年的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畫面中 Dylan 坐在鏡頭前,後面一位叨菸紅衣女子,房裡則散落各種象徵符號,包括封面是詹森總統的 1965 年時代雜誌、核子掩蔽所標誌、Dylan 自己的前張專輯、一隻貓、打開的艷星 Jean Harlow 廣告、印度西塔琴音樂家、藍調歌手、靈魂樂團體的唱片、環保機構 Earth Society 小冊子、歌手 Joan Baez 也是他後來女友送的袖扣等。許多歌迷以為背後橫臥的紅衣女子是 Dylan 反串的,其實他是 Dylan 經紀人的太太。
這張封面也有很多致敬或惡搞的後人版本。
綠洲樂團 (Oasis) 2000 年推出的 "站在巨人肩上"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封面作了特別設計,攝影師站在紐約洛克斐勒中心樓頂,以 18 小時每半小時一張的頻率,將日夜交替的紐約城交疊在一張照片上,不過,照片前方大樓頂踢足球的五名少年,是事後合成上去的;封面正中央是紐約帝國大廈,後方隱約可見被遮住的雙子星大樓,一年後,現實世界的雙子星大樓因 911 事件倒下了。這專輯是綠洲有史以來賣最差的唱片,證明好的封面不一定代表票房。
(大樓頂的足球少年)
歌手大頭照,幾乎是公認最差的唱片封面,就像競選傳單一樣;不過,仍有許多經典設計是歌手或演奏者頭像,這些封面示範了什麼叫設計風格。
爵士薩克斯風手 John Coltrane 在 1957 年推出硬派爵士 (Hard Bop) 唱片 "Blue Train",這是他首次自行製作的專輯,封面靈感來自畫家畢卡索 "藍色時期" (1901-1904 年) 的畫作,結果這唱片的音樂與其憂鬱封面都成經典;封面設計者 Reid Miles 是爵士唱片公司 Blue Note 的設計師,他共幫 Blue Note 設計超過 500 張唱片封面。
(畢卡索在 "藍色時期" 的畫作)
(後人向這張唱片致敬)
以人像普普藝術聞名的安迪沃荷,其實設計過許多唱片的大頭封面,這些作品現已成被收藏的藝術品。
(爵士大樂團領班,貝西伯爵 (Count Basie) )
(約翰藍儂)
(滾石樂團主唱 Mike Jagger)
(歌手 Paul Anka)
(搖滾樂手 Billy Squire)
有時不一定需要頭像。
連身體也省了。
民謠女歌手 Carole King 1972 年的專輯 "Rhymes & Reasons",封面就是她的側臉照,這張設計用特殊的紙質印刷,很有 70 年代的時代氛圍,迷離的霧面處理亦有 Carole King 的個人風格。
人像封面的另種處理手法是拼貼,例如繞舌歌手阿姆 (Eminem) 2009 年的專輯 "Relapse",用大量藥丸拼貼出他的頭像;阿姆在唱片發行前先在他的 Twitter 公佈封面,造成話題,這張專輯包含背面與內頁設計都走藥丸風。
這些人像變化的手法,愈來愈常被雜誌封面採用。
除人像外,在封面寫滿字也是另一風格,1999 年 Fiona Apple 的專輯 "When the Pawn…",即在封面打上 Fiona Apple 自己寫的詩 "當士兵踏上戰場…" (When the Pawn Hits the Conflicts…),這封面的字數打破當時金氏世界紀錄,後來在 2007 與 2008 年又分別被別的專輯刷新。
(2007 年 Soulwax 的專輯封面)
不過早在 1978 年,英國新浪潮樂團 XTC 的專輯 "Go2"可能已創紀錄,如果他們的設計真是封面的話;上面寫 : "這是唱片封面,以下文字就是設計本身,這設計就是要用來賣唱片,我們希望這能吸引你拿起來…希望你能買,如果你買越多,維京唱片、老闆、與 XTC 就會賺得越多…" (This is a RECORD COVER. This writing is the DESIGN upon the record cover. The DESIGN is to help SELL the record. We hope to draw your attention to it and encourage you to pick it up…. Then we want you to BUY it. The idea being that the more of you that buy this record the more money Virgin Records, the manager Ian Reid and XTC themselves will make….)
(後來出現致敬的海報版本,內容改成海報 "This is a Poster graphic…")
另一手法是標點符號,薩克斯風手 Jackie McLean 的唱片 "It’s Time",封面有 234 個驚嘆號,光看封面就可感受 Bebop 爵士的速度與魄力。
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則直接用報紙取代封面,1971 年,披頭四解散後藍儂與妻子小野洋子移居紐約,尼克森政府怕藍儂製作反政府音樂,在 FBI 開了一個藍儂檔案,次年六月,藍儂推出新專輯 "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把他們夫妻的紐約見聞寫成音樂;封面以 "Some Time" 仿造紐約時報的文字排版格式,右上角有尼克森與毛澤東裸舞的合成照片,背面則是他們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小公寓照片,加上一行小字 : "這張專輯完成於 1972 年 3 月 20 日,我們的結婚三周年紀念日" (This album was completed on March 20th 1972, our third wedding anniversary)。
(唱片封底)
日本樂團 Mr. Children 2007 年的專輯 "Home",描述日常生活的感情與家人關係,封面由設計師森本千繪設計,找了一個真實的家庭在泳池內排成譜系圖,並以白線連結,象徵家人牽絆,這張唱片是 2007 年日本的銷售冠軍。
唱片內還有原野版與球場版。
延伸閱讀 :
封面(2)
封面(3)
封面(4)
說個跟封面沒關的,但也算是致敬的作品.關於你提到那個進得去離不開的Hotel California,柯裕棻寫過這麼一篇短篇小說:加州旅店,蠻有意思的.
回覆刪除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archive/2005/08/22/1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