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日
Trivia
"Trivia" 最早來自拉丁文,指古羅馬三叉路,衍生成「到處都有的地點」,不重要、基本存在且明顯事件。
例如,中世紀 Trivia 指文法、修辭、邏輯三項基本學科,數學的 Trivial Solution 指不證自明的解等。
1960 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報將這字用在 "Trivia Contests",Trivia 成為瑣碎、不重要知識的代稱,許多電視益智節目廣用此字,日本則把 トリヴィア 稱為「雜學」、「豆知識」。原本這字在中文沒特定翻譯,約十年前有人譯成「冷知識」(不是 Cold Knowledge ),從此華文世界開始有冷知識風潮。
有些主題,沒時間寫成長文,偷懶一下,都歸給 Trivia 吧。
正駕駛開飛機
飛機正駕駛比副駕駛有經驗,但研究顯示,許多意外都發生於正駕駛操作時,因在某些文化情境下,副駕駛對塔台或正駕駛溝通時,常使用委婉建議,而非命令式語氣,特別在階級意識明顯的國家。緊急時刻這些禮貌與敬畏往往鑄成大錯。
有時是語言因素,某些語言存在太多敬語,韓國航空在 2000 年決定,官方語言全部改用英語,一段時間後,機艙內的階級意識竟在無形間消失了。
美國鯰魚
美國鯰魚叫 Catfish,越南低價鯰魚進入美國市場時,養殖業者為了反擊,遂指控越南鯰魚含有越戰美軍使用的脫葉劑毒素,沒想消費者不為所動,於是他們花錢請遊說公司證明美國鯰魚與越南鯰魚屬不同科,進行市場區隔,迫使越南將他們的鯰魚改名為 Basa。
沒想結果更慘,Basa 成了流行的進口魚,新名字更好辨識,美國養殖業者只好祭出反傾銷,控訴越南低價鯰魚的不公平競爭;但問題來了,反傾銷的前提是進口商品影響了國內相同商品的市場,美國鯰魚商只好再花一筆錢,請遊說公司證明 Basa 跟 Catfish 其實根本是同一種魚。
演講到死
有句話這麼說,大家寧可去死也不願公開演講,這說法真的有根據,許多談演講的書都引 1977 年 “The Book of Lists” 的調查,關於人類最害怕的事,排行依序是 : 群眾面前演說、高處、昆蟲、經濟困難、深水、疾病、死亡、飛行、孤獨、狗、開車、黑暗、電梯、手扶梯。公開演說是榜首,死亡只排第七。顯然這調查不太科學,第二名後許多選項都與死亡有關,其實都該加給死亡,但演說可不會致我們於死地。
"Confessions of a Public Speaker" 這本書這麼說,彆腳的演說不會讓你致死,你唯一該害怕的是講得太好,林肯、甘地、甘迺迪兄弟、馬丁路德金恩、麥爾坎 X 等人,都因太會演說而被暗殺了;美國第九任總統 Harrison,戶外就職演說講了 2 小時,史上最長,那天很冷,他回家後得了肺炎,一個月後死了,也是美國史上任期最短總統,可見演講太長也可能致死。
真正該擔心的反而是聽眾,聽演講或演唱會最後丟了性命的例子很多,事實上林肯被暗殺時也是聽眾;或如聖經裡使徒保羅演講,講太久,一少年睡著後從三樓摔下來,摔死了。試想,如果在觀眾席心臟病發,演講結束前都沒人會發現,但如果你是講者,全場都會衝上來幫你人工呼吸。
心理學研究說,演講時大腦會感受四種情緒,處於無處可躲的場域、孤立無援、一大群生物看著你、手上沒有武器,這跟非洲草原上面對群獅的情境很像。所以還是馬克吐溫說的好,演說家有兩種,會害怕的和會說謊的。
外科醫師打電動
越來越多外科醫師來自電玩世代,研究指出,每週多玩三小時電動的外科醫師,手術速度快了 33%,錯誤率降低 37%;當我們的手眼協調試著征服這些新科技時,大腦也不知不覺進化,每一代的大腦都比上一代接收更多新刺激,最終會演進適應到日常生活的類似動作上,紐約時報作家 Nick Bilton 說,我們竟能用 10 根手指同時操縱有 14 個按鈕與 3 根搖控桿的電玩控制器,上世代的人很難想像新世代竟不會對操縱控制器趕到恐慌,還能悠遊其中。
不過美國研究也指出,不是每種電動都能提升外科手術成功率,例如 Wii 的網球遊戲就不行,拿著 Wii 在底線來回揮臂抽球,只會讓外科醫師扭到手。
大寫字母
想像一下讀英文的過程 (或其他拉丁文字),如果所有字母都是大寫,我們讀起來會較吃力較慢,西方人也如此;這議題在 19 世紀末就被討論,當時主流看法是,我們閱讀文章時一次會先掃視 7 至 9 個字母,藉由文字群組的形狀來辨識,全大寫字彙沒有高低起伏,就是個矩形,眼腦辨識速度較慢。
不過這論點在 20 世紀末被推翻了,新的研究認為,答案其實沒那麼複雜,純粹是我們不習慣全大寫字彙而已,若全世界的文件都改用全大寫書寫,以後大腦看到小寫字母一樣會反應不過來。看來我們的大腦真是有待訓練。
( 為何歐美漫畫都要用全大寫字母 ? )
( 這張圖證明了只要字彙的形狀差不多,我們就可辨識 )
秘魯的蘆筍
歐美超市賣的蘆筍許多來自秘魯,不太符合自由貿易的比較利益法則,從南美洲運到歐美,保鮮與運輸成本很高,且歐美也種蘆筍,祕魯的蘆筍吃了也不會長生不老,整件事都很不合理。
這是歐美對抗毒品的作法,因祕魯安地斯山脈是古柯葉的合適產地,古柯葉可製成毒品古柯鹼,歐美遂給秘魯關稅優惠,鼓勵栽種蘆筍。整件事最倒霉的是加州、密西根州、華盛頓州的美國蘆筍農,據他們調查,現在祕魯種蘆筍的田都在沿岸,根本不是原本種古柯葉的山區,但也無力回天,沒人想被扣上防制毒品不力的大帽子。
何時買畢業舞會服裝
網路搜尋引擎的出現,給社會學提供龐大研究資料庫,例如,一年四季何時是減肥關鍵字的搜尋高峰,可想而知是新年假期後,但這高峰在五天後就急速下滑,可能大家就放棄了,到夏天準備穿泳裝時才又急劇上升。
Bill Tancer 的暢銷書 "Click" 針對美國青少年搜尋畢業舞會服裝的時間作了調查 (舞會時間是五月),意外發現搜尋高峰在每年一月初,然後到四月底又出現小高峰;細部分析後,發現青少年的確在年初就滿腦子想著舞會,至於四月底的搜尋結果,多半是低價禮服、二手禮服、租借禮服等網頁。
顯然不同家庭環境、經濟基礎、對舞會重視程度,決定了你的消費時間點,禮服商店一定愛死這項研究結果。
長壽的哲學思想
哪種哲學思想最長壽 ? 想來該是無欲無為的道家,風塵僕僕顛沛流離的儒家較像拿有限健康來換淑世理想;不過龔鵬程在《旅讀中國》雜誌創刊號分析了一下,孔子 73 歲、孟子 84 歲、曾參 70 歲、子貢 71 歲、子思 82 歲、子夏 88 歲、荀子逾百歲,這些都信而有徵,有史料記載,不像道家人物的高壽僅是傳說,看來時時修身齊家,以天下為己任,對養生是有助益的。
那麼,提倡節用非樂的儉樸墨家,總該有害健康了吧 ? 事實上墨子也活了 92 歲,在春秋戰國是不可思議的高壽。結論是諸子百家都很長壽,原來只要好學慎思,對健康都是好的。
德語數字
研究顯示,各國小孩三歲前從 1 數到 10 的能力差不多,三歲後華人兒童很輕易就繼續數到 50,歐美小孩卻花很長時間才能數到 20;這跟數字讀法有關,西方語言從 11 開始又有新的字彙新的讀法,甚至還有變化,中文數字從 11 起就只是簡單且富邏輯的排列組合。
( 法文的 79 是 soixante-dix-neuf,分別是 60-10-9;法文的 80 則是 quatre-vengts,四個 20 )
德文兩位數是先唸個位數再唸十位數,我學德文時常想到一個畫面,以前流行兒童心算比賽,十位數加法,參賽者往往題目還沒唸完便開始運算,主持人話聲一落答案就出來了;在德語世界恐怕要等題目唸完確定數字才能運算,何況題目唸得還比人久,底下例子可看出不同語言的音節長短,數字 726 :
中文 : 七百二十六
英文 : Seven hundred twenty-six
德文 : Siebenhundert sechsundzwanzig
德國有批學者在 2006 年成立了「21 協會」,鼓吹政府改變德文數字唸法,先讀十位再讀個位,以提升競爭力,不過談何容易。其實德國人不必沮喪,德文文法複雜但富結構邏輯,難怪德語系專出哲學家與作曲家。
小雞的性別
對雞農而言,母雞比公雞有價值,肉質好又會下蛋,但小雞六個月出現羽毛與雞冠前,兩者很難區分,雞農往往需花大筆錢將公雞一起養大;1920 年日本獸醫找出辨識方法,從小雞屁股洩殖腔內的突起,可辨別性別,從此造就雛雞性別鑑別師這熱門行業。
這個日薪 500 美元的行業沒那麼簡單,因每隻小雞屁股都不同,沒有 SOP,只能經驗辨識,且時間只有幾秒,輕壓屁股的時間太久小雞會死掉,據說日本雛雞鑑別學校的畢業率不到 10 %。許多認知心理學家在研究這機制,這行業顯示內隱知識 (Tacit Knowledge) 的特性,這些雛雞鑑別師自己也說不出他們是如何判別的。
Made in Germany
工業革命後,德國工業化原落後英國 100 年,後來藉嚴格品管與製造技術,逐漸迎頭趕上,1887 年,英國為保護國內市場,又怕提高關稅會帶來報復,影響出口至德國的英國商品,遂通過《商品標示法》(Merchandise Marks Act),外國商品若未標示原產地會遭沒收;這法案是衝著德國來的,英國政府希望民眾看到 Made in Germany 產品,會在愛國心驅使下減少購買。
結果這法案反而給德國製造帶來品牌區隔,"Made in Germany" 成了精品象徵,原本分不清德國貨的民眾有了參考基準,大量採購德國工業產品,至此英國再沒趕上德國。
黃金比例的音樂
自然界存在許多黃金比例,黃金比例指當 (a+b) 比 a 恰好等於 a 比 b,這比值就是黃金比例 φ (phi),大約等於 1.618033… 的無理數。
包括五芒星、向日葵排列、植物葉序、鸚鵡螺貝殼、星系漩渦、金字塔、雅典神廟、泰姬瑪哈陵等,都可找到黃金比例,15 世紀開始這比例被認為是神的比例、最美的比例。
上帝喜不喜歡黃金比例沒人知,不過 Mario Livio 寫的 “The Golden Ratio” 一書證明許多黃金比例的例子都是後人攀鑿附會,特別在音樂,黃金比例粉絲不斷在巴哈、莫札特、德布西曲子裡的音程、小節數、音符數尋找 Fibonacci 數字,但這真的可能只是巧合。
( 著名的 Fibonacci 數列中,每個數都是前兩個數相加,也就是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把相鄰兩數相除,會發現越往後這比值逐漸趨近黃金比例 )
關於黃金比例音樂,較無爭議的是音樂家 Michael John Blake 的創意,他把黃金比例無理數前 39 個數字演奏出來,拍子是每分鐘 161.8 拍,數字就是音名,8 是升C,9 是升 D,0 是休止符,會變成什麼曲子 ? 這是神的比例送給我們的聲音。
或者你認為圓周率 π (pi) 的聲音比較好聽
這個字Trivia是唸大學時一名大師XX最愛用的詞,也是,一些鎖碎不重要,細節連提都懶得提的事就用這個字帶過就好.也因此我的大XX跟小XX沒學好,應該也算是這個字害的,我不懂的通通都藏在這個字裡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