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

QWERTY


QWERTY,這串亂碼符號,是電腦鍵盤第一排由左至右的字母,這符號已成一經濟學概念。

19 世紀打字機發明時,廠商有個困擾,若打字員速度太快,相鄰打字桿容易卡住,1873 年,Remington 公司推出的 QWERTY 打字機,把常用字母的位置分開,解決此問題,迅速風行成市場主流;這個鍵盤編排方式沿用至今,第一排字母裡,就隱藏了 "打字機" (Typewriter) 這個字。


另一廠商 Dvorak 後來推出新款打字機,把常用字母相鄰排列,也解決字桿卡住問題,據統計,這設計可提升打字速度至少 20 % 以上,但市場並不領情,因打字員已習慣 QWERTY 鍵盤位置,不可能再重新適應新的鍵盤組合了。

(Dvorak 打字機)


1980 年代,電腦發明,一樣需鍵盤輸入,這時已無打字桿問題,絕無打字太快後遺症,只是,沒有鍵盤商敢對抗天下人習慣,變更設計,QWERTY 系統繼續沿用至今。


這樣的概念被經濟學家稱為 "路徑依賴" (path dependence),意指最初因某意外或考量,採用某設計,日後當更佳選擇出現,或該考量已無足輕重,卻因習慣與制約,再難變更設計;不是最好的東西就能存活,眼前選了哪條路,取決過去的路怎麼走,"路徑依賴" 後來也被用在歷史學、演化生物學、物理學上,亦有人以 "QWERTY 經濟學" 稱之。


許多度量衡的傳說版本,都是 "路徑依賴" 的表現,例如,傳說一英吋長度是蘇格蘭王的大拇指指甲長度,或說英王愛德華二世把三顆麥子長度訂為一英吋;至於一英呎,則是英王亨利一世的腳掌長。

(英王亨利一世)


另一常用來解釋 "路徑依賴" 的產業史,是鐵軌寬度,1937 年制定的國際標準軌寬 143.5 公分 (4.85 英呎),是美國從 1835 年使用至今的規格,這長度最早由英國工程師 Stephenson 依家鄉標準設計,美國鐵路建造者考察英國後,開始興建 4.85 呎寬鐵軌;初期美國共有 9 種軌寬,但由於東西橫向鐵路以 4.85 呎建造,為與這條載貨商機最大的鐵路相連,各地鐵軌遂都變更為此規格。


那麼,為何英國最初採此標準 ? 因英國鐵路由路面電車建造者設計,沿用電車軌寬 4.85 英呎,至於電車軌寬,是由馬車輪距而來,馬車兩輪相距 4.85 呎,馬車輪距是配合老路凹槽而來,為何老路有凹槽 ? 因古羅馬戰車的寬度是 4.85 呎,這些戰車在路面留下歲月痕跡,原來,是羅馬人決定的,那麼戰車寬度又如何決定 ? 羅馬時代,每輛戰車由兩匹馬拉動,這個 4.85 英呎,就是兩匹馬的屁股寬度。

(古羅馬留下的道路)


1980 年代有名的錄影帶規格大戰,也有點意外性,Sony 的 Betamax 規格與 JVC 的 VHS 規格,纏鬥十年,雙方花了無數研發與行銷費用;當時到錄影帶出租店的人,進門得往相反方向走,不同展示櫃擺放不同規格錄影帶,80 年代末期 VHS 規格勝出原因,只是因為錄影帶店發現好像有較多 VHS 租用者,於是進了較多 VHS 錄影帶,新的消費者發現店內 VHS 片源較多,於是一窩蜂買 VHS 錄影機,Sony 就這樣莫名奇妙敗陣了。

(上方為較小的 Betamax 規格;下為勝出的 VHS 規格)


這種路徑依賴衍生的 "正向回饋" (Positive Feedback),後來變成社會學的 "樂隊花車效應" (Bandwagon Effect),美國花車遊行時,許多民眾會跳上載有樂隊的花車,邊聽演奏邊搭便車,意指加入主流的從眾心態。


另一關於標準規格的故事,是貨櫃尺寸,1950 年代貨櫃標準化前,貨物在碼頭裝卸十分耗費人力、成本、時間,不僅需考量各尺寸貨物的堆疊,還常有失竊情事;1956 年,Malcolm McLean 推出長 35 呎標準貨櫃,這是該公司路經紐澤西公路的路寬,他的競爭者有另家航運公司的 24 呎貨櫃,是載運夏威夷鳳梨罐頭的起重機荷重,另有經營拉丁美洲業務的 17 呎貨櫃,這寬度係因應南美的狹小山路;McLean 看準二戰後美國海外駐軍市場,承接美國軍方生意,載運軍備至美軍全球駐點,這讓冷戰時期的美國政府開始正視貨櫃標準化問題,若戰事再度爆發,統一規格的貨櫃將大幅提升貨運效率;1970 年代,聯邦政府決議,僅符合 8x8x10, 20, 30, 40 呎的貨櫃,才符補助資格。


其他因軍事考量引發的 "路徑依賴",還有核電廠的輕水反應爐,二戰後,美國為宣揚軍工科技的民生用途,把核子潛艇技術轉化為輕水反應爐發電,這應用可於冷戰時期說服社會持續發展核武,代表核武非僅軍事用途;很長一段時間,電廠反應爐設計考量的不是效率成本,也不論有否新技術,重點在於是否可搭配發展核武。


當然,許多 "路徑依賴" 例子,都是效率的浪費,因轉換成本太高,眾人明知有更好設計卻無力採用,英國的小型煤礦車 (Coal Wagon) 早於 20 世紀初即不敷所需,不論尺寸、運量、效率均待改善,但因軌道與基礎設施等轉換成本過高,一直拖到二戰後鐵路與煤礦收歸國有,才正式被淘汰。

(傳統運煤車)


(今日運煤車)


隨網路經濟普及,"路徑依賴" 例子更形常見,許多隨網路而起的新名詞,如網絡效應 (Network Effect)、套牢 (Lock-in)、正向回饋 (Positive Feedback)、報酬遞增 (Increasing Returns)、技術相依 (Technical Interrelatedness) 等,均是 "路徑依賴" 概念的產物。

經濟地理學也喜歡 "路徑依賴",有些區域發展產業成功,形成聚落,其實只是過去路徑的偶然意外,這路徑既不可逆,也無從模仿;發展經濟學或制度經濟學,則用此概念解釋不同產業或國家的發展,類似國家為何走上不同發展道路 ? 錯誤政策為何繼續執行,終至積重難返 ? 這也解釋了產業路徑依賴程度愈高,後進國家與廠商,愈難插隊超車的現象。


"路徑依賴" 現象,東方哲學有深刻詮釋,積極面而言,今日所現,均受過去累積而來,勉人「功不唐捐」、「十年磨一劍」,而至「十年窗下無人問」、「舊書不厭百回讀」、「讀書百遍義自現」,年少茹苦,終有開花結果一日;這種路徑依賴的勉勵作用,表徵在無數儒家典籍上,諸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譬如平地,雖覆一簣」、「積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或「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即如老子,也有正面勉勵之語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不過,"路徑依賴" 也可消極解讀,原來命運如此難臆,是非成敗,僅取決過去意外偶然,這層引申,另成「萬事皆緣,隨遇而安」一家言,如此萬般由命不由人,索性「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變成道家慰勉天涯淪落客的終極哲學 :「隨所為,隨所不為,日去日來,孰能知其故 ? 皆命也夫」。

最後遂成蘇軾的詞 :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大概就是「一種概念,各自表述」吧,心隨境轉,任君取用。



6 則留言:

  1. 您好,你的網誌涉略很廣喔``敝人寫了篇跟習慣相關的文章,偏向認知心理,但是您這篇的觀點又更宏觀,所以在下的文內一段話內嵌連結到您這篇來延伸視野,若有不妥還請告知,先謝謝分享喔!

    回覆刪除
  2. Hi 謝謝您的來訪,
    歡迎內嵌,
    也祝你創業成功喔 !

    回覆刪除
  3. 「一種概念,各自表述」...
    讓我想起王夫之說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果然,人生的拂逆迴折,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由自己承擔或化解.

    年前台南災變,令人憂傷.
    希望您闔家平安.

    回覆刪除
  4. 謝謝你的留言,
    我這裡一切平安,
    也祝您新年快樂,
    猴年大家平安

    利用過年期間正想要整理一下這個 blog

    回覆刪除
  5. 整理? 是有新文章? 或偷偷長大嗎?
    記得馬年開始,還有一幅哆嗦下完成的駿馬圖喔.

    回覆刪除